top of page

Lydia Leung - Belun Technology 倍靈科技行政總裁

不要先入為主矮化自己,勇於追尋自己的夢想,不要怕失敗,並從失敗中學習。

梁立慧 Lydia Leung


ree


正式訪問前,與倍靈科技(Belun Technology)行政總裁梁立慧(Lydia)閒聊了數句,談及2022年10月上任的科技大學首位女校長葉玉如(Nancy),「我想從事科技界的女生,也很高興看到Nancy當上校長,而且更以她為目標。」原來Lydia也是香港科技大學的校友,並取得電機及電子工程學哲學博士。這些年來,Lydia一直與母校保持聯繫,更參與師友計劃,與校友分享自己的創業經過,推動生命科技行業發展,助年輕一代看清前路,並了解行業的挑戰。


回想當年畢業後,Lydia馬上投身科研工作。「2005年時,我加入了由政府資助的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ASTRI),為香港各行業作科研工作,希望促進工業界的發展。那時已開始從事醫學相關的研究與發展,做了很多不同的計劃。研究11年後,發現要將研究成果變成商品,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那時便離開應科院,加入兩位拍擋於2016年成立的Belun Technology。」


創業實踐研究成果


一般人都以為,睡眠窒息症的高風險人士為中年肥胖男士,然而注重健康、身型嬌小的Lydia,亦意外發現自己患上睡眠窒息。「很多人以為睡眠窒息病徵就是睡眠時有鼻鼾甚至呼吸停頓,而其實白天渴睡、半夜驚醒、記憶力下降、集中力不足等,均為睡眠窒息的徵兆。那時發現身邊很多人都有睡眠問題,後來一邊開發指環式脈搏血氧儀Belun® Ring(倍靈指環),一邊驗證自己確實患有睡眠窒息。」市面上有很多可以測量睡眠質素的醫療儀器,但只有Belun® Ring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認證  類的可穿戴式醫療儀器。


「能獲FDA認證,代表指環收集得來的數據可供醫生作診斷,更能於醫院應用。這是指環與一般消費產品的最大分別。而要獲FDA認證,亦代表指環的物料需通過敏感測試,裡面的電池、電路版等均需要達一定標準。這些種種都為我們帶來更多挑戰,一來資金成本更高,二來測試均需於美國進行,疫情出現令難度再提升。」面對重重困難,Belun的首款研發於2018年便成功取得認證。而指環除取得專利,更於同年獲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Hong Kong ICT Awards)及著名的德國紅點設計獎(Red dot design award)。


ree

突破現有技術 減輕醫療負擔


以Belun命名,是取「Belong」(附屬於)的近音。這枚指環就如身體附屬,只要帶著指環進睡,儀器就會收集身體各種數據,並上載到雲端,經過人工智能分析,事先洞察身體變化,及早發現隱患。「而指環收集得來的數據之多與廣,單憑肉眼診斷的話,需要龐大的醫護資源。全球皆知香港醫護人手匱乏,兩位醫生照顧1,000位病人情況司空見慣。於是我們想以儀器量度的數據,為醫生作事前篩查,真的有需要的病人,能拿著獲認證的報告見醫生,醫生亦更能集中作出準確診斷。」由最初只針對睡眠窒息,Belun指環現時更可應用於量度失眠、中風後管理等問題。


由儀器發展至人工智能,Belun惠及的病人層面更廣,團隊上下對此亦非常鼓舞。「很多人都忽視睡眠的重要性,而睡眠質素正與慢性疾病有著密切關係。Belun的數據能為醫生提供診療的理據,從而解決睡眠問題,這除了是公司的成功,研究成果能夠幫助別人,那份感覺更深刻。」現時,Lydia正為指環背後的人工智能技術申請認證,屆時將會是一大突破,「那將會是第一款以可穿戴式儀器收集數據作睡眠窒息判斷獲得認證的人工智能技術。」


疫情令指環衝出香港


原本指環只作睡眠測試,因為疫情爆發,成為了醫護及病人監察重要維生指數的工具,「那時美國大規模爆發,當地醫療設施不勝負荷,唯有將酒店及展覽場地用作檢疫,那些場地沒有IT系統,連電源與通訊設備亦不足,根本無法供醫療儀器使用。當時美國方面知道Belun是市場上唯一可穿戴式醫療儀器,希望Belun指環能收集相近於深切治療病房內的儀器數據,並將系統轉成遙距監控,即使病人並非身處醫院,醫生亦能即時監測病人的重要維生指數。那時我們日以繼夜趕工,由零開始用了3個星期建立全新系統,這對公司是又一重大突破。Belun跳出睡眠偵察的領域,收集更多身體重要資訊,將人工智能睡眠平台轉型至醫療物聯網。」


那時香港的疫症數字一直處於極低水平,Lydia直言沒想過香港需要用上公司的系統,「直至今年2月,香港爆發第5波疫情,醫院病床不乎應用,我們便馬上將美國的經驗套用於香港,為50多間老人院舍、亞博館等地提供了逾千套醫療物聯網系統。那時人人在家工作,我很感激我們團隊每位成員,每天逆流而上冒著感染的風險,穿梭來回位於科學園的公司,不眠不休到各老人院舍、醫院、亞博館及啟德等高風險地區裝設儀器。那時每天都累透了,但能夠在香港最艱難及脆弱的時期為社會出一分力,實在振奮了整個團隊的士氣。」Lydia坦言,Belun產品乃源自香港的研發,比起揚威海外,她更重視回饋本地社區,「那份滿足與成功感是無法相題並論的。我們的睡眠系統已在香港醫院管理局轄下的公立醫院及各醫療機構使用,並於5個不同地區用於慢性疾病管理和預防保健。」




從睡眠健康 到企業決策


現時,Belun的主要客戶仍為企業,除了醫管局及多間醫療集團提供睡眠測試之外,亦能供普通消費者購買,真正將研究實現成商品,「以往作睡眠測試要到醫院睡一晚,一來環境因素影響,二來只得一晚數據影響準確性,加上公立醫院輪候時間以年計;而Belun指環不單讓你於家中最舒適的環境測試,更能持續收集維生數據。我們常強調,Belun的目標不只是找出隱患,更希望培伴病人經歷整個治療過程。」


Lydia指,最初Belun指環僅將數據上傳雲端予醫護之用,後來發現用家亦想了解自己的狀況,便開發了電話應用程式。「其實很多人都有睡眠窒息問題,也知道改變生活習慣能令情況改善,但就是欠缺改變的推動力。曾經有一位癡肥的睡窒患者,深知需要控制體重,雖然8星期僅減掉3公斤,卻已經令睡眠窒息的問題由嚴重水平至回復中等。多作運動,日行10,000步,或睡前作靜思等均為老生常談,但當你看到指環數據上上落落,圖表由紅轉綠,更能驅使病者積極改變生活習慣。」


睡眠質素除了是健康長壽的秘訣,更會左右你的決策。Lydia指,公司一直與不同企業合作,提升員工的對睡眠健康及身體狀況的意識,「很多大型企業亦是我們的客戶,尤其企業的高層領導,他們掌握著公司的命脈,若當日朝早發現身體數據不理想,便盡可能避免作重要決策。另外,我們亦有與牙醫、物理治療師、情緒及心理醫生等合作,在治療期間觀察病人的睡眠狀況,讓醫生能以數據為依歸調整療程。」與不同機構合作令指環惠及不同層面的人,同時亦為團隊收集用家的意見,不斷為指環作調整與更新。


Lydia又指,普遍香港人都關注自己的睡眠問題,去年,Belun推出倍靈指環睡眠測試服務,讓客人借用指環於家中使用,「我們將指環郵遞到客人府上,客人穿戴進睡收集數據並寄回Belun後,24小時內便會獲得電子報告。有病的能及早治療,無病亦毋需再長時間輪候,減輕醫療體系的壓力。」


ree

樂觀跳進創業紅海


回想當初創業過程,土生土長的Lydia指,最難之處是要獲得第一筆資金。「在香港從事生命科技的人實在太少,我們既沒有前人的經驗借鑒,更很難說服投資者支持。感覺自己就像白老鼠一般。」Lydia指,創業就如跳進了茫茫大海之中,不能輕易回頭。面對困難時也曾閃過放棄的念頭,「但也真的是一閃即逝,畢竟團隊由創辦成員到每位員工都盡心盡力,加上他們背後的家庭,還有每位投資者對我們的期望,怎可能輕言放棄呢。或許我的性格比較『阿Q』,遇到困難總會想著找出路,尋找方法解決問題,向著目標勇敢前進。」


「醫療科技乃長期投資,不能指望短期有回報。投資者要相信我們,也要有遠見,對醫療科技有發展抱負,才會投資我們的研發工作。那時唯有靠親朋好友的幫助,還有於應科院認識的客戶,加上後來得到科學園的支持,令更多潛在投資者認識Belun的工作,開發過程亦漸漸變得更順利。」Lydia感激每位投資者,並指出現時公司的投資者以香港為主,加上自己由就學、投身社會以至創立自己公司,開發出神奇的指環,均以香港為基地,會更以「香港製造」為榮。


女性創業優勢


現今世代創業的人愈來愈多,尤其近年,市場更出現專為女性創業家而設的基金,造就更多初創企業的出現,「其實無論男女,在香港要投得資金都困難。一來資金少,二來太前期的公司很難獲得投資者的興趣。很多人以為女性創業較『蝕底』,我反而覺得是優勢。自己曾參與無數比賽,參加者『清一色』為男性,我作為唯一女性,一定讓人留下更深印象。另外,女性除了溝通與表達能力更佳,處事亦更細心有條理,這些均令女性更有優勢。」Lydia又指,公司的創辦成員均為合作多年的拍擋,而新世代員工更沒有性別定型的意識形態,所以在管理公司內部時亦從沒遇上困難。「其實生活在強調平等的香港,很難感受到性別差異待遇,反而聽過其他東南亞國家的生意夥伴,與客戶傾談計劃落實的最後會面時,被建議找男性代表出席。」


對於仍在為創業夢想努力的女生,Lydia指最重要是對自己有信心,「女生要有夢想,多作嘗試,不要怕失敗,要從失敗中學習。我常說,女生永遠不要先victimize(矮化)自己,不要預先已為自己設定界限,無論身處任何地方,都應該懷著挑戰難度的心,積極面對挑戰。」


Text: Goosie Lam

Photo: Raymond Chan

Special Thanks: HKSTP 


(原文載於 JESSICA 雜誌2022年11月號)

Comments


© 2024 by FOREST STUDIO.

  • Black Instagram Icon
  • Black Facebook Icon
  • Youtube
  • Instagram
  • Facebook
  • Youtube
  • Instagram
  • Facebook
  • Youtube
  • Instagram
  • Facebook
  • Youtube
  • Instagram
  • Facebook
  • Youtube
  • Instagram
  • Facebook
  • Youtub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