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睡眠101|睡眠衛生是甚麼?睡眠不足致慢性疾病?睡多久才健康?破解失眠迷思、關於睡眠健康全解析

Updated: May 27


老人家常說:「人生最重要三件事:食得、瞓得、痾得!」簡單道出健康的大智慧。而在三者之間,睡眠可謂重中之重。猶如電話沒電了,裡面有再多功能亦枉然。睡眠就是讓身體充電,不過要甚麼時候睡才好?美容KOL教我們晚上10時睡美容覺,不僅為身體回復狀態,皮膚也會更健康。良好的睡眠能讓身體和大腦充分修復,第二天醒來才會感覺神清氣爽;反之,若睡眠質素不佳,再多咖啡也難以集中精神。無論你是想解決失眠問題,還是想養成更健康的睡眠習慣,以下的 睡眠101 將一步步教你如何建立良好的睡眠模式。


睡眠有多重要?


  1. 身體修復與成長

    睡眠期間,腦垂體會分泌一種生長激素,促進身體組織生長與修復,對小朋友、青少年來說,是身心發育的關鍵;而對於成年人,睡得好就能促進血液、神經和皮膚細胞修復,讓你一朝睡醒更有精神,身體亦會更健康。


  1. 增強大腦功能與整合記憶

    睡眠時,就如大腦的大掃除時間,腦脊液會在睡眠時清走毒素,把日間累積的垃圾和毒素清除,大大降低如認知障礙症(Alzheimer's disease或阿爾茨海默症)這類腦部疾病的風險。如果睡眠不足,大腦沒法好好運作,有機會導致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及反應遲鈍。


  2. 強化免疫系統

    充足的睡眠能刺激免疫系統,製造更多抵抗力蛋白質,增強身體對疾病的防禦能力,即使受傷或病後亦會康復得更快。


  3. 維持情緒與心理健康

    良好睡眠有助放鬆心情、減輕壓力,降低憂鬱和焦慮風險,提升整體精神狀態。



健康睡眠時數建議


睡眠時間約佔人生三分之一,不同年齡與體質的人,其最佳的睡眠時數與需求亦有不同。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建議,不同年齡的人,有不同的睡眠時間建議:


年齡

建議睡眠時數

0-12個月

12-17小時

1-5歲

10-14小時

6-17歲

8-12小時

18-60歲

7小時以上

61-64歲

7-9小時

65歲以上

7-8小時


睡得太少會為身體帶來潛在慢性疾病的隱患,然而睡得太多亦有不等於健康。

成年人應盡量爭取每晚7小時或以上的無間斷睡眠。不過最佳的定義永遠沒有one-size-fits-all,每個人對睡眠的需求都略有不同,基因、生活習慣等因素都會影響睡眠質素與時數。有些人如果睡得好,所需時間可能會比淺睡或難以入睡的人少,最重要是保持規律作息。


睡眠階段


睡眠主要分為兩種:非快速動眼期(NREM,Non-Rapid Eye Movement)和快速動眼期(REM,Rapid Eye Movement)。這兩個階段在一個完整的睡眠周期中交替出現,通常每個周期約90分鐘,整晚會重複多次。


非快速動眼期(NREM)

非快速動眼期NREM睡眠又細分為三個階段,從淺睡到深睡逐漸加深:


  1. N1階段(淺睡期)

    這是入睡的初期階段,通常持續數分鐘。此時肌肉開始放鬆,眼球運動減少,腦電波活動由清醒狀態的β波轉為較慢的θ波。在此階段時,仍然很容易被外界聲音或刺激喚醒。


  2. N2階段(中度睡眠)

    中度睡眠佔整晚睡眠時間的最大部分,約40%至50%,特徵是腦電波中出現睡眠紡錘波和K複合波。身體進一步放鬆,心跳和呼吸變得規律,仍可被較強刺激喚醒。


  3. N3階段(深度睡眠或慢波睡眠)

    也稱為深睡期,是最深層的睡眠階段,腦電波以慢波(δ波)為主。此睡眠階段,亦是身體修復和恢復的階段,生長激素釋放,增強身體的免疫功能,並有助於身體組織修復與能量補充。若在深層睡眠階段被喚醒,會感到迷糊和疲倦。


快速動眼期(REM)

REM睡眠約佔整晚睡眠的20%至25%,特點是眼球快速移動,大腦活動接近清醒狀態。此階段通常伴隨生動的夢境,大腦會在這階段作記憶整合、情緒調節,以及鞏固學習過程。身體的肌肉則處於暫時癱瘓狀態,防止夢中動作造成傷害。


REM期對於認知功能、情緒健康及記憶鞏固至關重要。睡眠周期中,REM階段皂時間會隨夜晚進展而逐漸延長。


睡眠的好處


每晚7至8小時優質睡眠,對身心靈健康都有重要影響:


  • 減輕壓力、改善情緒

    充足的睡眠能幫助大腦調節壓力荷爾蒙,降低焦慮和緊張感,讓情緒更加穩定,有助於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 增強注意力與記憶力

    睡眠期間,大腦會整理和鞏固當天學習和經驗的信息,提升專注力和記憶力,讓學習與工作效率更高。


  • 降低生病機率

    良好的睡眠能強化免疫系統功能,幫助身體抵抗病毒和細菌感染,減少感冒、流感等疾病的發生。


  • 維持健康體重

    睡眠充足有助於調節控制食慾的荷爾蒙,避免過度飲食和肥胖,促進新陳代謝的正常運作。


  • 改善心臟健康與新陳代謝

    高品質睡眠有助於降低血壓和血糖水平,減少心臟負擔,促進脂肪和糖分的有效代謝,保護心血管系統。


  • 降低意外風險

    充足睡眠能保持警覺性和反應速度,減少因疲勞引起的注意力不集中,降低交通事故和工作意外的風險。


  • 減低患上慢性疾病風險

    良好的睡眠習慣能有效降低患上慢性疾病的風險,如第二型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和中風等,幫助維持長期健康。



睡眠衛生是甚麼?


睡眠衛生(Sleep Hygiene)指的是一系列促進良好睡眠質素的生活習慣,以及生活環境的調整,提升睡眠結構與睡眠效率。簡單來說,睡眠衛生就是透過固定有規律的作息、調整睡前活動、營造舒適的睡眠環境,讓身體和大腦進入放鬆的狀態,更容易進入良好的睡眠狀態。


睡眠衛生(Sleep Hygiene)日常小習慣:

  • 每天固定上床睡覺及起床時間:穩定的生理時鐘,能讓身體習慣規律的睡眠節奏。

  • 睡前避免進食大量食物:避免消化系統在休息時仍要工作,減少胃部負擔及不適,影響入睡。

  • 睡前避免飲酒:很多人認為酒精能幫助入睡,但同時亦會干擾深層睡眠質素。

  • 睡前至少30分鐘關閉電子產品:讓大腦放鬆,自然入睡,最好避免眼睛受藍光刺激,影響睡眠質素。

  • 避免過量攝取咖啡因:下午及晚上盡量避免攝取咖啡因,咖啡因會延長入睡時間並降低睡眠深度。

  • 保持睡房安靜、舒適、涼爽:盡量不要在睡房或床上工作,有助身體放鬆,創造理想的睡眠環境。

  • 規律運動習慣:增加疲勞感並促進睡眠,但亦要月避免睡前劇烈運動。

  • 維持健康飲食:均衡營養支持整體健康,間接改善睡眠質素。



睡眠不足引發的五大健康風險


睡眠不足或睡眠質素差,直接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增加罹患多種慢性疾病和心理問題的風險:


  • 肥胖症(Obesity)與糖尿病(Diabetes)

    睡眠不足會擾亂荷爾蒙分泌,增加飢餓激素(胃促生長素)並降低飽腹激素(瘦素),可能導致食慾增加和過度進食,從而增加肥胖和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 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

    睡眠不足會令血管收縮、心跳加快、血壓升高,並引發身體炎症反應,增加慢性疾病風險,且促進動脈粥樣硬化,進一步提高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


  • 代謝綜合症(Metabolic Syndrome)

    睡眠不足會導致胰島素抗阻上升、葡萄糖耐量下降,這些代謝異常增加代謝綜合症的發生機率,進而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


  • 癌症風險

    睡眠不足可能影響免疫系統功能及內分泌平衡,導致身體無法有效修復受損細胞,增加罹患某些癌症的機率。


  • 情緒失調與心理疾病

    長期睡眠不足會影響大腦調節情緒的能力,使情緒波動加劇,焦慮和抑鬱等心理疾病的風險也隨之增加。



失眠

甚麼是失眠?

失眠是指難以入睡、無法維持睡眠、過早醒來或睡醒後仍感疲倦。暫時性失眠通常由壓力、懷孕、作息規律改變等因素引起;而慢性失眠則指每周至少3晚以上失眠,而且持續至少3個月。


失眠的原因


  • 基因與家族史

  • 年齡增長

  • 作息不定時,睡眠時間經常變動

  • 睡眠中斷

  • 白天長時間午睡

  • 缺乏運動

  • 咖啡因、尼古丁、酒精或藥物

  • 睡前使用電子產品

  • 更年期



失眠的解決方法

失眠是現代人常見的睡眠困擾,長期失眠不僅影響日常生活,也可能損害身心健康。然而只要透過改變一些生活小習慣,大部分人都能解決失眠問題,改善睡眠質素,恢復良好的作息習慣。


  • 培養睡眠衛生:建立更健康的睡眠衛生習慣。


  • 心理治療與冥想

認知行為治療(CBT)

由治療師針對睡眠障礙,處理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協助調整負面思維與行為。

引導式冥想:幫助放鬆心情,減輕壓力,提升入睡品質。


  • 天然助眠方法

    褪黑激素:調節生理時鐘的荷爾蒙,可作為保健品補充。

    纈草:植物萃取物,部分人認為有助睡眠,但研究結果尚不一致。

    薰衣草:薰衣草精油芳療或補充品。


  • 藥物治療:坊問有很多助眠藥物,然



    而如非必要,亦盡量避免。應盡量以天然方法改善睡眠,即使需要助眠藥物,亦最好短期服用,並務必遵從醫生建議。



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Pexels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並非專業醫療建議。如有健康問題,請諮詢合資格的醫療專業人士。

Comments


© 2024 by FOREST STUDIO.

  • Black Instagram Icon
  • Black Facebook Icon
  • Youtube
  • Instagram
  • Facebook
  • Youtube
  • Instagram
  • Facebook
  • Youtube
  • Instagram
  • Facebook
  • Youtube
  • Instagram
  • Facebook
  • Youtube
  • Instagram
  • Facebook
  • Youtube
bottom of page